|
本系列分两篇:
上篇:讲感想:心路,感受,想法,下一阶段计划
下篇:说实操:如何用 AI 工作流写作做 IP 文
先放几张图,
10.16-11.01,在思考,纵所周知 101 应该写什么
11.02 找到明确方向,和表达方法。
12.09,目前接近 45000 的关注
还记得 2016 年的公众号红利期,
我的"纵所周知 101"发布 3 篇文章就收获了 4 万粉丝。
但没有坚持的代价是关注数逐渐流失,
如今只剩 3 万多。
今年重启更新后,
文章阅读量始终徘徊在 300 左右。
即便我用 AI 工作流做公众号流量文,
创造过单周 200 万流量、日加油破 5000 的爆文成绩,
这个老号依然没有明显起色。
依旧没有起色,
10 月 16 日凌晨,
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:放下爆文加油,专注打造真正的 IP。
为什么?
因为当初我 All in AI 创业时,
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 AI,实践 AI,用好 AI,通过 AI 变现
做猎头时,看见大批大批的人因为行业变革而失业。
那段时间,我也常常自问:
“自己的价值在哪里?如何在这个时代创造更大的财富?”
我相信你+AI 的组合,会成就更多 AI 作家,
AI 艺术家,AI 歌手,AI 教育家....、
而我想要做的,就是搭建起这座桥梁,
帮助那些埋头苦干却得不到正反馈的人,
找到与 AI 协作方式。
觉醒强大的自己。
上篇:IP 文输入:
如何在公众号上沉淀自己的 IP 价值?
它说:
我想说:
IP 文,应该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,
去真诚的表达。
那么我想纵所周知 101,应该有这些表达:
个人品牌故事文:我的立身之本 讲好自己的故事,
让大家真正了解了我的成长历程,
因为,我是普通人,
只不过比大家更早学习和实践 AI。
我能做到,真的可以去验证尝试。
我的路径,大多数可以复制。
产品介绍文:我的价值清单 能让粉丝快速了解我能提供什么,
很多讲 AI 的号,
讲现象,讲热点新闻,
但好像没有解决问题,
我觉得一个 AIP 应该有自己 AI 产品背书。
眼见不一定为实,
即插即用的上手更务实。
月度复盘文:我的成长轨迹 定期复盘让大家看到我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态度。
通过分享经验与心得,
可能,真正价值传递,是变化和成长的本身。
就像我最喜欢的电影《阿甘正传》
让我期待和激励是,未来的阿甘。
个人感悟文:我的先思后量可以分享对行业趋势的见解、
对热点事件的观察,
或是工作生活中的深度思考。
希望对大家有启发
干货沉淀文:与 AI 协作的工作流这是纵所周知 101 的核心内容。
我经常分享各种 AI 工作流,
持续探索与 AI 协作的方式。
也是我的初心。
我明白需要在想做,要做,能做里找平衡点,
对于一个重启的老号,
对我自己三个做都满足的是什么
最后,我选择了
干货沉淀文:与 AI 协作的工作流。
感想一:网感选题+有价值内容=有流量的 IP 文在增长到 1000 粉时,我有一个深刻感受:
原来内容创作的赛道上,
存在着不同的跑道和玩法
爆文就像短跑 —— 来得快,走得也快
能给你带来不错的回报 但粉丝留存率往往不高
就像写情感故事会,写热点文,这种就像擦边视频
30 秒的密集擦边爽点过后,这个账号,留不住读者的心。
而 IP 文则是场马拉松 —— 需要耐心打磨,
慢慢沉淀 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真正的粉丝 为品牌注入持久生命力
沉淀个人品牌。看似慢,却在积累忠实读者。
但有趣的是,这两者的核心其实都离不开
两个关键词: 网感 × 内容
▫️网感,
是你对平台的深刻理解 懂得如何用平台的语言说话
明白流量背后的运作逻辑
▫️内容,
则是你真正的价值输出 是你的经验、洞察与思考
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干货
当这两者完美结合,就会诞生:
平台推荐的 SEO 表达 + 受众需要的价值内容 = 一篇既能吸引流量,又能留住粉丝的作品
记住这个公式: 网感选题 + 优质内容 = 破圈的 IP 文
感想二:内容创作就像“业务复盘”15 天时,公众号有了 5000 关注
内容创作就像之前在职场一次次“业务复盘”
把我对于某个领域的思路和片面理解
逻辑化的封装和输出
不一样的是:
在职场,
我们习惯把复杂的业务拆解成清晰的逻辑链:
数据分析、问题归因、方案优化... 一步步提炼,
然后,加一层滤镜,
关注汇报老板,看到什么,是符合他的想法
思考下属团队,听到什么,依旧鸡血满满。
最后封装成同事们"想看到的"那部分。
在自媒体内容创作,
我依然在不断拆解和重组自己的认知, 但内心更自由了。
可以尽情表达对某个领域的全部思考,
可以放心分享那些不成熟的困惑,
可以真诚记录每一次认知的升级。
现在,我可以封装全部的“思”与“量”
我输出的观点能够传达到很多人
也许这是学习真正内化意义
你的学有所得,给他人一点点收获
真好。
感想三:内容链接人做 IP 文,出来关注数的增长
正反馈还有其他:
有时,是一个受用产品反馈
有次,一个电话让我愣住了
原来对方是某企业高管,
通过我的公众号文章找到我。
更让我惊喜的是,
他不仅发来了一份详实的产品反馈,
还和我深聊了 40 分钟创业心得。
有时,是一个写书邀约
一个私信,说是某某出版社的,
写书的计划,是我 2025 年一个目标
没想到用内容提前链接到这样合作。
有时,是一个商务合作,
有时,是一个咨询的请教,
更多,是收到很多读者的诉求
让我更好知道,我该写什么
当你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,用心沉淀每一个观点,
你的内容就在悄悄决定 ——
你能遇见什么样的贵人。
你在链接的是一群同频的人。
所以啊,我们别着急,慢慢来。
你的每一份用心沉淀,只需要静待花开。
感想四:心里有念,亦能执剑 过程,有一个插曲
前同事,和我打电话,说他离职了,
看到我开始做自媒体,有点小成绩。
让我给点建议。
某前任公司,是国内科技猎头行业前列,
也有过亿级的营收。
目前各方面下滑厉害,可能是行业缩影,
当时我 all in AI 创业时,有人说我是投机主义。
有点感概,不是落井下石
发现,再厉害的公司和人,
面对生产力到来时,
如果没有把手弄脏下场,
有可能因为心态和信息茧房的约束淘汰
作为普通人的我,想逆天改命
屏气,凝神,学识
脚踏,实地,实践
逆天改命,不说成不成,
能确定成是构筑 AI 认知差
心里有念,亦能执剑 …
一次游学2024 年,真的快结束了。
AI 学习的推背感,是 2024 年初的心绪。
AI 机会的涌动感,是 2024 年末的感知。
纵所周知 101 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,
感谢每一位订阅者的支持。
但对我而言,也意味着新起点和新思考的开始。
『凡是找到的,都不再是你要找的。
找到的过程,才是你来时路和道。』
带着这份领悟,我决定用 2024 最后的半个月,
走一趟跨年游学之旅,去长沙,武汉,杭州,上海,北京
想去现场感受即将到来的 2025 年 AI 涌动,
去拜访这些城市的 AI 新知,
更想与屏幕那端的你,建立真实的连接。
让 2024 的尾声, 成为 2025 的序章。
下篇:明确我要让 AI 做什么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:
设计任何工作流,
我习惯归纳这个 AI 工作流的:
系统和流程
是需要开放式还是固定式输出
我是什么角色,AI 是什么角色
首先,我要知道公众号文章的创作流程:
其次,明确在工作流里,AI 输出是开放式还是固定式设计固定的输出:- 就像给我一个详细的操作手册
- 包含具体的步骤、场景和方法
- 类似于"形"的层面
- 优点:可以得到可控、稳定的输出
- 缺点:可能限制了 AI 的创造性思维空间
比如:大多数的仿写文章工作流就是固定式的,基本就是这样的
设计开放式的输出:- 更像是给我一个创作的灵感和方向
- 通过意境的关键词构建语义场
- 触及"神韵"的层面
- 优点:激发我的联想和创造力
- 缺点:输出可能不够稳定可控
比如:AI 与人一起写文章,应该是这样的:
IP 文,是我思与量的封装,
我选后者。
最后,我是什么角色,AI 是什么角色参考:一个框架,两次进阶,三个原则,关于与 AI 沟通协作的一切
我觉得人为参与 AI 写作提效比例是
选题阶段:人 80%+AI 提供 20%灵感补全
前期准备:人 60%收集数据+准备素材,AI40%整理论据+列出大纲
写作环节:人微调 10% + AI 写作 90%,
美化排版:人判断,决策 10%+ AI 90%
审核优化:人判断,决策 10%+ AI 90%
发布:人 100%
本质是:人做: 选择,判断,决策,引导
AI 写作:生成内容,启发灵感各流程灵感
用 AI 封装我的思考,而不是用 AI 替 代我的思考。
AI 选题工作流人选题方法论我觉得,大道至简,无非是三点
观细心观察每个瞬间
生活观察法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是
绝佳的写作素材。
早晨排队买咖啡的人群、
公交车上的温暖瞬间、
街边小店的人情故事...
当你用心观察,睁眼是故事,闭眼是灵感。
高赞文案观察法:那些能引发共鸣的文案,
为什么能击中人心?
拆解它们,
你会发现:情感共鸣+巧妙表达,
往往是制胜法则。
热点文观察法:关注社会热点,但不是简单跟风。
找到热点背后的人性思考,挖掘独特视角。
比如一个网络热梗背后的社会现象,
一个流行话题里的情感共鸣。
但求新,不求快。
在热点里挖掘真实情感,找到独特视角。
让文字有温度,更有深度。
记认真记录每次感悟 ,灵感碎片,用户问题,
对比反思法今天的你 vs 昨天的你
理想 vs 现实
预期 vs 结果
通过对比,提炼成长,启发思考。
问题解答法把读者的每个问题都当作写作的金矿:
记录读者困惑
分析问题本质
提供解决方案
延伸拓展价值
一个好问题 = 一篇好文章
灵感收集法将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变成写作素材:
刷手机时的看到金句
路过时的灵光一现
阅读时的心得体会
深夜里的突发奇想
体用心体会每份情感
痛点挖掘法你的困扰,大概也是他人的困扰。
工作压力、情感困惑、生活焦虑...
这些共同的"痛点"往往最能引发共鸣。
记录下如何克服困境,你的经验可能正是别人需要的。
专业延展法把你的专业所长转化为大众感兴趣的内容。比如:
程序员谈高效工作方法,
设计师聊生活美学,
老师分享教育心得,
我应该是分享 AI 工作流的方法赋能更多人。
情感共鸣法:这个时代,
被看到比去批评
更值得提倡吧。
AI 选题工作流 = 人机写作
例:应用在热点文观察法我来为您生成一个展示人与 AI 协作写作过程的案例,类似于之前文本的对话迭代形式。
初始版本
人: 我想写一篇关于刘润 2024 年跨年演讲的解读文章
>> GPT API 回复:
你可以从以下角度解读刘润的演讲:核心观点提炼、案例分析、思维方法论等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演讲解读文章框架。
增加"人类洞察"影响
人:我发现我们可以把这个演讲放在工作总结的框架下来写
>> GPT API 回复:
这个角度很有创新性。我们可以把刘润演讲中的观点,
重新组织成一个工作复盘和展望的框架。
这样不仅解读了演讲内容,还能给读者实用的行动指南。
增加"双向互动"影响
人:我想用工作复盘为主线,请你帮我找出演讲中可以支撑这个思路的点
>> GPT API 回复:
我们可以从演讲中提取:
年度工作者画像分析
行业发展趋势研判
个人成长路径建议
这些要素都能很好地融入工作总结框架。
增加"价值聚焦"影响
人:这个角度看起来更有实用性,我决定采用这个方向
>> GPT API 回复:
完全同意。这样的改编能让内容:
从单纯的演讲解读转向实用指南
让读者能立即应用到自己的工作总结中
形成可操作的行动框架
增加"执行规划"影响
人:那我们就这样确定选题:《用 AI 工作总结框架解读刘润 2024 年跨年演讲》
>> GPT API 回复:
这个标题很好,它体现了三个价值点:
时效性:2024 年的新内容
实用性:工作总结这个场景
创新性:AI 视角的解读方式
我们可以看到:- 人类带来了创造性的角度转换
- AI 提供了框架化的思维辅助
- 双方协作让选题更有价值和可执行性
- 最终成品融合了人的洞察和 AI 的结构化能力
最后文章:
例:应用专业延展法输入:
用你的思考思考,解答下面任务,show don't tell:
“我观察到 AI 工作流很适合赋能自媒体进行内容创作,请你帮我提供写作选题思路 ”
回复:
你看,
我们是不是做好
主题定位
价值判断
方向把控
就够了。
但,难点是
你得首先掌握选题方法论。
AI 内容工作流我首先的思考,还是回归对内容的理解,
什么是我要写的内容,
我觉得应该是适合我自己的真诚的表达
内容具有增量性:人有我优
内容具有稀缺性:人无我有
于是,我设计以下工作流:
人有我优,
我可以通过 AI 优化,行文风格,排版,标题等等
比如内容的优化:
人无我有,
我可以设计让大家一眼就懂的辅助内容,比如:小觉醒 |看见思考的形状。
有了一系列文章:
"在这个 AI 时代,我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?"
抬头望去,整个世界都在谈论 AI。
有人焦虑,有人兴奋,有人迷茫。
其实,AI 就像一面镜子,
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思考: 人类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?
也许答案就在于:
我们能与 AI 对话,
能思考这个问题本身,
能主动探索协作之道,
能不断觉醒、成长、超越。
我想,我会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求知,求索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