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星颖后,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或经历:
- 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赚钱信息,在刚开始的兴奋劲过后,感觉到的是持续的压力、焦虑和迷茫
- 感觉星友个个卧虎藏龙,这个操盘千万项目,那个上大学时已赚到百万……感觉自己做的事情、取得的成果完全拿不出手,有种处处不如人的心虚感,甚至还自我攻击:我都XX岁了还没XX,我怎么这么失败!
- 加入星颖好几年了,但一直都在潜水观望,从未真正下场做过项目、赚过钱。有时候看到别人赚到了,也开始着急,但还是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、怎么干。
- 每次航海实战开始,都会一口气报好几个,坚持打卡不到一周后abandon,最终一条船都没靠岸
- 面对那些整理好的、「只要听话照做就能赚钱」的项目,依然还是犹豫不决,迟迟无法开始行动
如果你有以上任何一种感受,请放心,你不是一个人!作为一个3年多的星友,这些感受我都曾亲身经历过。
而且我注意到,当我试图表达这些感受、困惑时,最常听到的建议往往是:「别多想,干就完了!」
这句话在星颖出现的频率极高,我甚至觉得它有潜力替代「谈钱不伤感情」,成为星颖的slogan。
我不知道你听了这句话作何感受,但我一度很排斥厌恶。 放在两年前,谁要是给我这样的建议,我会默认对方在敷衍我,或者他实际没办法但又不想承认。 我会忍不住在心中反驳:我要能做到还用你说!?
但我这种状态在最近两年发生了改变。 我开始意识到之前的厌恶只是我内在的投射,也意识到「干就完了」是一剂猛药,对某些人来说是催命毒药,但对另一些人却是救命良药。 而区分这剂药是良药还是毒药的关键,往往就藏在我们内心最容易忽视的地方。
这样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? 接下来,我会分享下这期间的心路历程,希望能给有过类似感受的你带来一些启发。 「干就完了」不是万能药
其实刚开始听到「别多想,干就完了」时,我有当头棒喝之感,我会觉得: 对啊,我想这么多干嘛啊,这么矫情干嘛啊,拿到结果不是靠想,而是靠干的啊。
那就别磨叽了,直接去行动吧。然后就卯着一股劲去跟着做项目了,自媒体IP、抖音……
但是这股劲很快用完了,用完了之后就又干不动了。 这时候我就会自我攻击: 你事怎么这么多?人家怎么就能干出来的,还是你自己的问题。
于是陷入一个僵局:鼓足勇气去做——半途而废——自我攻击——再鼓起勇气——更快放弃……
但是后来我发现不对劲了: 如果「干就完了」总是让我陷入僵局,那会不会不是我的问题,而是这句话有问题?
当我静下心来一想,发现问题还真不少。
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,这个简单的建议里,究竟隐藏着哪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。
1.回避了真正的问题
如果你仔细一想,会发现这个建议很荒谬: 我的问题就是我干不动,对方回答说,那你去干就好。 但你建议的正好就是我做不到的啊!
就像你被失眠折磨了好久,迫不得已去看医生,然后医生啥药也没给你开,就跟你说,你好好睡觉。 这时候你难道不想抽这个医生两个嘴巴子吗?
更有问题的是,「干就完了」开始变成一些人的下意识反应: 自己没动力了,别多想,干就完了;
别人遇到了问题,别多想,干就完了;
……
当具体问题的分析被忽略,只剩复读机一样的回答时,真正有困扰的人会感到一种窒息和孤独感。 因为自己鲜活真切的问题就在那,但似乎被所有人无视了。
2.只看到了事情,而忽视了人的不同
星颖里有很多老板行动力极强,有想法就直接去做,这种人(典型如ENTJ/INTJ/ESTJ/ISTJ)在我看来是有「福报之人」,他们往往也从星颖中受益最大。 这类人是很适合「干就完了」的。
但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人(典型如ENFP/INFP/INFJ等)并不是有想法就直接去做的,在做之前会想很多,也经常有内耗。
我自己就属于此类。 如果我去做一件事情,我需要时间去思考、去酝酿,需要看到这件事情对我的价值和意义,才会发自内心去做一件事情。只是赚钱本身,并不足以构成我去做某件事情的充分理由。 对于我这类人,你跟说「别多想,干就完了」是不行的。我需要知道干的目的、意义、价值在哪里,这个是不是我真的需要的……解决了这些,才到了干的环节。
即使做同一件事情,人不一样,做的方式也会不一样。 我们都不是机器人,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来对待所有人。
3.忽视了机会成本,违背了10x思维
做事情都是有机会时间成本的,你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事情A,那你会失去了做事情B/C/D的机会。 但同样的投入,做不同事情带来的效果或收益是很不同的。
「干就完了」是对时间精力不加筛选的投入,这显然是违背10x思维。 10x是持续对自己的投入做筛选,不断澄清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,要做的核心工作是什么,除此之外,都尽量不做或者外包给他人。
甚至按照王川老师所说: 技术进步如此之快,以至于现在最佳的策略,恐怕默认是以「躺平,养好身体,等待」为主。否则你拼死拼活积攒的那点资源,很可能过几年, 就因为技术因素而一钱不值,但你的健康则是切切实实损失掉了。
随随便便的干就完了,折腾越多,可能死得越快。
4.容易只重视外在可见的进步,而忽略了内在不可见的进步
一天做了几件事情,这是一眼可见的、可衡量的结果,这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和掌控感:嗯,你看我今天确实的行动,我确实有进步。 我们是容易沉迷于此的。
但与之相对应的,是不可见的、难衡量的结果,比如说我比去年更加诚实、更加勇敢了。 这个你能感觉到,但很难量化,更难以向别人展示。 所以有时候这种内在的提升就容易被忽略。
但这个反而更重要。 同样的项目,差不多的能力,别人能做起来,而你做不起来,很重要的差距就在内在上,而不是具体的技巧和方法。
干就完了是忽略了不可见的庞大世界,只肯定可见的有限世界。这属于舍本逐末。 「干就完了」可以是一剂良药
上面吐槽了这么多,你是不是也开始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了,「干就完了」是真不能信。 但如果这篇文章只是停在这里,那它不过是又一篇以偏概全、宣泄情绪、制造对立的文章。
所以我接下来就会讲到,在最近两年,我是如何重新认识了「干就完了」这句话的含金量和威力。 在这个过程中,我也进一步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之处。
最近我上了一个《戏剧与内在转化》的课程,跟讲很多概念、理论、方法的传统课程不一样,老师这些都不讲,直接演示要做的动作或游戏,然后就让我们直接去做了。 我刚开始很不适应,但是过了一阵子就会发现:有时候不需要提前知道那么多,在做动作的过程中我自然就会有体验,有感受,就会知道怎么做了。
比如说,课程上有一个抛接球的游戏,因为球体积小,不容易接到,刚开始玩时还挺有压力的。这份压力就来自于大脑,来自于思考。但是当我玩着玩着,把注意力都专注到球上,把大脑的思考放下时,抛球和接球就变得很顺畅和自然。 我的身体很清楚如何做,但大脑的思考常常会让我忘掉这点。
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: 在某些领域,思考反而会阻碍我们感知事物的本质。就像开车时,如果过分思考每个动作的细节,反而会影响我们的自然反应。 这正是「干就完了」在特定情况下能发挥奇效的科学原理:它帮助我们跳过大脑的过度干预,直接进入身体的自然学习状态。
其实你也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。
还记得小时候背唐诗宋词吗?你当时理解所背诗词的含义吗?其实并不理解。 但你听老师的话,直接硬背了下来。 刚开始可能没什么,但当背诵的诗词量突破某个临界点时,你突然发现,自己好像能感知到这些千百年前的古人真正在表达什么的思绪,传递怎样的意境了。你甚至可以自己写诗作词了。
这就是「别多想,干就完了」。 有些经验、有些真相难以言说,非经亲身体会,很难真正理解。 此时,「干就完了」所起的作用,就是让我们快速跨过初期积累,跨越临界点,让我们理解自己真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。
再举两个我自己的例子。
一个是关于写作的。
我很喜欢写作,但写作一度让我非常痛苦。 当时,我总是试图在动笔之前先想清楚,梳理一个详细的大纲,然后按照大纲去写文章。 但这样的方法从未奏效,给我带了的是纠结、痛苦和无助,我甚至因此放弃了喜爱的编辑岗位。
我是近两年才意识到,正是动笔写作的过程中,思路才变清晰的,我不可能在动笔之前想清楚一切。 所以现在我写作的方式是,有了灵感直接开始写,直接把脑海中冒出的想法不加修饰地写下来,让自己的手不要停,只要持续不断写,出乎意料的文字就自然流淌出来。 等写完了,当你回看写出的文章时,我常常会感慨:「这竟然是我写出来的?!」。
这是「干就完了」的魅力。
再有就是我学英语。
23年7月,我从王川老师那发现了《10x is easier than 2x》这本书,那时候只有英文版。
我的英文一般,看英文长文都吃力,别说看整本书了。 但当时的中文翻译版太差了,我又特别想看这本书,所以我就索性不管了,直接一字一句硬啃英文原版。 刚开始确实很吃力,但看着看着就顺了,花了2周多就读完了。 读完之后我感觉整个人不一样了,除了书本身思想带来的震撼,还有一个是:从此,阅读英文书籍对我来说不是困难了。我直到今天,依然保持了阅读英文书籍的习惯。 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:很多东西不需要准备、不需要学习,直接上手用、直接做,过程中缺啥补啥,反而是最快的。
这就是「干就完了」的力量。它让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制,发现未知的可能。
那举了这么多例子,如果总结下,「干就完了」的含金量在哪里呢?
1.遵循了人类最自然、高效的学习方式
婴儿是如何学会说话,如何学会走路的呢? 通过观察和模仿,直接去练习说和走。 传统工匠的老师傅是如何教徒弟的呢? 老师傅教徒弟也是,先练十年基本功再说。
从模仿开始,直接去做,然后基于反馈调整,这是我们人类最擅长的学习方式,只不过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,我们自然的学习过程被人为割裂,知识和实践之间有了一条鸿沟。 而这种习惯变得根深蒂固,在我们即使已经脱离了学校环境后,依然在影响着我们。我们总觉得要先准备好,先学习好,然后再去实践。
「干就完了」在这个意义上,其实是一种回归,对于实践中学习的回归。
2.是对人类头脑局限的充分认知,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热切拥抱
很多人(包括我)都喜欢规划,去规划未来一年、三年甚至十年的发展。
有规划的意识固然很好,但这里有个陷阱: 沉迷于规划带来的安全感,而倾向于拒绝现实的不确定性。
我今年比去年多赚了10万,那我明年能不能比今年多赚30万?等真到了明年,发现跟今年赚得差不多,就会不达预期,觉得自己没做好,而拒绝接受事情并不总是如人意的。
有了规划就有了预期,预期就会变成我们看待现实的滤镜。 如果自己意识不到这层滤镜,现实在我们眼中就会扭曲,失去本来的面目。而我们也终将被现实打醒。
所以最适合的心态是:一方面积极去规划未来,通过规划帮助我们将渴望变为现实;另一方面又保持诚实,尊重现实,随时做好推翻规划,随时调整的准备。 因为本质上来说,我们无法规划未来,只能发现和臣服于未来。仅凭当下有效的信息和思考,我们可以做决策,但很难说是高质量决策。当我们开始去做一些事情时,我们会接收到新的信息,会有新的思考,从中发现未来的可能性。
「干就完了」在这个意义上,是每个人的臣服实验。 良药or毒药?关键在自我诊断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: 你在这打辩论呢?正方反方观点都让你说了。但我遇到具体情况,还是不知道要不要「干就完了」啊!
别急,接下来就解决这个问题。
自我诊断的核心思路
是否要「干就完了」,需要具体看你是什么情况,它是有适用边界的。
而分辨适用边界的核心在于,你要问下自己: 我做这件事情,到底是为了什么?我是不是真的想要/渴望做这件事情?
如果你真的想要/渴望做这件事情, 你是出于性格/完美主义在那里纠结,试图提前去规划设定好各种行动细节,或者害怕自己是不是会失败,或者担心这件事情是否真能赚到钱, 那就别多想,干就完了,直接去做就好了。
内心想要/渴望一件事情,有它深刻的道理,当下未必可见,但等到未来某刻回望过去时,你会发现这些事情会连点成线,画出一条意想不到但让人庆幸的道路。
但如果你并不是真的想要/渴望去做这件事情, 而是因为别人说这个项目挺好的,是因为父母/另一半说你要赚更多钱,是因为你害怕自己错过这波红利……
这时候,你的纠结内耗并不是问题,反而是内心在给你发出一个信号,它在用这种方式来提醒你: 这件事情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,它不适合你,别浪费时间精力在上面了,尽快放弃吧。 这时候,如果有人跟你说「别多想,干就完了」,你大可回一句:去你的吧。
自我诊断的具体方法
这时候你可能会有一个新问题: 那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真的想要/渴望做这件事情?
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: - 闭上眼睛,深呼吸5次,然后发出声音问自己:「XXX(具体事情)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?」
- 问完后给自己一点时间,感受一下内心是否有浮现出答案
- 如果答案浮现,出声讲出来:「XXX是我真正想做的」or「XXX不是我真正想做的」。
- 如果答案未浮现,就再问自己一遍问题:「XXX(具体事情)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?」
这里有3点提示:
1.问题中的「XXX」最好是具体的事情,事情越具体,我们内心越容易浮现出答案
比如说,「写20篇小红书帖子」比「做一个内容创作者」更具体。 比如说,「学会直播带货的技巧并完成10场直播」比「做直播带货」更具体。
2.身体的答案比头脑的答案更真实
当我们在倾听内心答案时,有两种声音可能冒出来:身体的声音和头脑的声音。 通常头脑的声音是占主导的,会压制住身体的声音。但身体的声音最诚实,也是真正答案所在。 在方法中,之所以要把问题和答案出声讲出来,也是为了区分这两者。
有时候我们大脑会试图说服我们去接受一个某个答案,但在出声讲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自己会有别扭或不确定的感觉。 比如说,你现在有点缺钱,你看到现在微信小绿书是红利期,所以当你问自己「在接下来3个月通过小绿书赚到1万元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?」,你大脑跑出来说,「是的」。但当你说「在接下来3个月通过小绿书赚到1万元是我真正想做的」时,你会发现你说得不顺畅,或者不坚定,或者喉咙发紧,这些感受都在提醒你,真正的答案是「不想」。
3.跟任何技能一样,这个方法都需要练习。
刚开始你可能会感觉不到,也可能会被大脑欺骗,这些都是很正常的,你只需要总结经验,多观察自己的身体/内在感受,慢慢就会越来越敏锐。
当你通过一件件小事的练习,对于自己的想要越来越清晰,你内在的深度渴望也会浮现出来,你的人生主线也会清晰起来。 开出你自己的「行动处方」
前面我提到: 如果你真的想要/渴望做这件事情,你是出于性格/完美主义在那里纠结,试图提前去规划设定好各种行动细节,或者害怕自己是不是会失败,或者担心这件事情是否真能赚到钱,那就别多想,干就完了,直接去做就好了。
有些人可能会想: 你这个建议,跟你最开始吐槽的那个建议失眠之人好好睡觉的医生有何区别?!
为了回复这样的质疑,我在接下来会分享下:如何开出你的「行动处方」,真正把「干就完了」落地。
这份「行动处方」包含一个心态和两个问题。
一个心态是:我允许。
我允许自己在做事情过程中会走弯路,我允许自己犯错,我允许自己做了一阵子选择放弃,我允许自己不完美,我允许自己会紧张、会害怕、会焦虑。
两个问题是:
1.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什么?
我们迟迟不行动,很多时候是恐惧一些不确定的可能性。 但如果我们能够把最坏的可能清晰具体的描述出来,我们会发现其实最坏也没那么可怕。
这里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访谈类博主姜Dora一条即刻,做了很好的一个示范:
2.在我想做的事情上,我接下来5min就可以完成的动作是什么?
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「干就完了」,是因为感觉所要做的事情错综复杂,这会让我们感到压力,感到无从下手。
这个时候,我们需要做的事情,其实是在想要的方向上,先动起来。 就像是马拉着一辆装满货物的货车,动起来的第一步是最艰难的,动起来之后反而阻力没那么大了。
关于迈出第一步,很多人常犯的错误是步子迈得太大。
这里有一个小窍门,就是要让第一步小到你觉得完全没压力,小到有些可笑的程度。 - 比如说,你想养成跑步的习惯,那你的第一步甚至不是开始每天跑1000米,而是每天起床后先穿上跑鞋。只要完成穿上跑鞋这个动作就可以了,跑不跑不要求。
- 比如说,作为一个小白,你想开始直播带货,那你的第一步不是去选品,而是先给自己有经验的朋友发条约出来请教的微信。只要发出去这条信息就好。
- 比如说,你想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,那你的第一步不是我要周更文章,而是先让自己每天写3句话。只要写3句话就好。
所以,每当感觉到自己在行动上有压力时,不妨问问自己: 在我想做的事情上,我接下来5min就可以完成的动作是什么?
思考出答案后,直接花5min把这件事情做了。
做完了这件事情,你就向前迈出了一步,就跟之前站在原点的你不一样了。这会让人感觉到力量。
最后的总结
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困扰吗? 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和迷茫...
看到别人成功时的自我怀疑...
想要行动却总是裹足不前...
这些都不是你一个人的经历,也不是你的错。
「干就完了」确实是一剂神奇的药,但任何药物都需要对症下药才能发挥作用。
现在的你,已经学会了如何诊断自己的状况,也知道了该如何正确服用这剂良药。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和节奏,一步步找回属于你的心流状态。
记住: - 你所经历的每一次犹豫,都是在为重要的决定积累智慧
- 你的每一分焦虑,都是在提醒你倾听内心的声音
- 你的每一次尝试,都在让你离真实的自己更近一步
最后,送给同样经历过这些困扰的你:
希望你能意识到自己已经足够好了,不必过分苛责自己; 也祝愿你在真心想要的事情上,找到属于你的行动力。 你所渴望的,终将化为现实。
后记
2.这篇文章有两种不同的写法:一种是星颖最常见的干货写法,把感受和情绪剔除,只给方法论等干货;另一种则在方法论之余,也表达感受和情绪。我最终选择了后者,因为这些感受和情绪并非我一人所有,它们值得被表达和被看见。我希望以自己的行动,让星颖的内容在除了各种年入百万的干货文章之外,增加一些没那么干货的、更走心的内容,让这个社区变得少一点点焦虑,多一点点温暖。
|